正确认识稀土产业面临的挑战 |
|
发布时间:2015-4-24 来源: 阅读次数:2649 | |
1.基本点是保护稀土资源还是充分利用稀土资源,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轻稀土资源,它来自一个巨大的铁和稀土的共生矿。由于钢铁工业的原料需要,大量的稀土被伴随铁而被开采出来。几十年来,国家的一贯政策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被开采而未能利用的稀土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被开采出来的稀土利用率从1%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10%左右。仍然有90%没有被利用。而稀土元素又是一个对经济和科技发展很重要的新材料。中国的现代化迫使我们要充分利用稀土资源和发展我国的稀土产业。任何不利于稀土产业发展和充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的措施、政策都是需要纠正的。 保护稀土资源也是必要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主要是在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冶炼产品的回收率方面,避免浪费资源。 我们解读一下《稀土信息》公布的2013年和2010年的“中国稀土”年评,2010年我国稀土矿产品产量为8.93万吨REO,2013年为8.14万吨,减少10%。冶炼分离产品2010年11.89万吨,2013年8.3万吨,减少30%。2010年稀土永磁材料产量为8.26万吨,2013年为8.18万吨,减少1%。稀土荧光粉产量2010年为9400吨,2013年为4337吨,减少54%。贮氢合金产量从1.78万吨降至8000吨,减少55%。国内稀土应用总量从2010年的8.7万吨下降到8.5万吨,减少2%。2010年出口稀土4万吨(实物量),出口金额9.4亿美元,2013年出口稀土2.2万吨(实物量),出口金额5.7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近三年里我国稀土产业基本是停滞不前,稀土消费不但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特别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稀土永磁材料这三年也没有增长,荧光粉和贮氢合金三年来减少了一半以上,同期我国国民经济每年都以7.5%左右的速度增长,稀土产业却在徘徊和倒退,中国梦何以实现。这三年来国家的改革烈度最大,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改革的效果表现为两点:事业发展了,群众满意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群众才是评判员。 2.中国提供世界90%以上的稀土商品会不会难以为继? 经常看到媒体报道和一些文章理直气壮的说中国拥有23%的稀土资源却提供90%以上的产品难以为继。言下之意我们不能提供这么多了。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我们的稀土资源是几千万吨,甚至上亿吨。而90%的世界商品量只有区区15万吨。可以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怎么能说难以为继呢?况且我国稀土产品的70%是国内消费应用。这等于说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也难以支撑国内稀土需求了,必须进口大量稀土了。这不成了笑话。 对于稀土资源储备量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数据对外宣布,国家过去都有批准的储量数字,应该以国家储委会批准的数字为依据,对外公布的数字应有相当的一致性。不要太乱,也不要自相矛盾。 实际上资源储量的多少关系不大。问题是我们提供90%以上的商品是对还是错。我们占有的市场是弃还是持有,占有90%的市场对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害,有些权威人士说;占有90%的市场不一定就是好事,到底坏在哪里了呢?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的看法是:这是天大的好事 3.WTO败诉释放的是负能量还是正能量?影响有多大? WTO败诉主要在稀土出口关税和配额政策方面不符合WTO制定的规则。如果是真的不符合规则,败诉就败诉,改了就是了。我们没有什么损失,也没有丢什么面子,违规在国际上各个方面都是常有的事,我认为没有释放多少负能量。那么改正以后对我们有负面影响吗?我看没有,反而对我国有利,打通了出口通道,对稀土企业是有利的,释放的是正能量,但这种正能量也不是很大,因为现在稀土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出口只占一小部分,而出口的产品中现在主要是稀土新材料,而稀土产品中主要是深加工产品,如高纯单一稀土氧化物或金属,真正受到限制的很少,而且越来越少,所以过去制定了这些政策对稀土产业没有太大的影响,反而授人以柄,改过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所以对这场WTO败诉不要看得太重,重要的是它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在稀土的出口政策上存在较大的分歧。我看到网上有人提出问题:“在出口稀土问题上得到了什么?获得了巨额外汇,换回了高科技、军工技术,套住自身的一根绞索?”。意思是出口稀土什么也没有得到,惹来一场败诉的官司。要是不出口,不是什么事也没有吗?还保护了稀土。是的,稀土出口外汇不多,也没有换回高技术和军工技术。但我国的稀土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出口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自己也创新了很多技术,在稀土提取分离方面和稀土新材料方面都拥有了先进的技术,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产品。这些发展全是在对外出口的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出口的发展就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每年出口上万亿美元的产品,换回了多少高科技?可以说很少很少,但我国是用先进的技术生产了这些出口产品,没有出口就没有国内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如果想清代那样闭关锁国,我们能有今天的技术,能生产这些出口产品吗? 对于WTO的败诉,还是面对现实为好,负面影响不大,相反潜在着较大的积极因素,坏事变成了好事。 4.关于战略储备问题 储备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两种目的,一个是备荒,即在关键时候国家重要部门急需要某种材料的时候可以及时供应。这样的情况很少,时间也不长,因此储备要选择品种。数量也不宜大,周期也不宜长,现在储备的是稀土精矿,包括离子型氧化物,储备精矿不能直接使用,加工时间较长,建议不要收储精矿,收储精矿无异于收储矿山,可以收储单一纯氧化物。例如镨、钕氧化物,氧化铕,氧化钇等,氧化物不宜变质,也可直接使用,进一步加工也容易,如果收储金属、合金或材料等,则容易变质,收储单一氧化物比较好;二是稳定市场,防止价格大幅波动,例如2011年上半年,从一月到六月,涨幅达到5~10倍,收购的时间必须在价格低迷的时候或者是接近成本价的时候收购储备,收储是为了拯救市场,而不是替企业销售,如果高价收储,企业还有利可图,则企业可以专门为收储生产,则越储越多,积压国家大量资金,;存储的时间不宜太长,循环存储,到达5年左右的货必须进入市场,再存购新货,存储数量(对某单一稀土产品而言)应该是本产品的年市场储售量的一半左右或三分之一,不能年年收储,考虑3-5年收储一次,在这期间的最低价格时期,收储公司应该自负盈亏,又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总之收储的原则是品种少,数量少,时间短,收购的价格低,出售的价格不能高。 5.稀土价格有谁来定?目前的价格是高还是低?什么价是稀土产品的合理价格?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人为的涨价和保价是不能持久的,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稀土产品价格还有它的特殊性,必须要认识这种特殊性并能适应它,否则就会对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受到重创。 目前稀土的价格是高还是低呢?我们参考一下2011年6月的最高价格,当时称之为“畸形价格”。因为从当年1月到6月快速涨了5~10倍,当年10月瑞道金属网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稀土界老专家联谊会,我写了一篇“以求共识,共谋发展”的文章,谈到“畸形价格”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后果有以下几点:短期内造就了一批千万亿万富翁,有人破产,有人跳楼;稀土新材料有可能受到重创,稀土行业有可能整体走向萎缩,稀土大国的地位受到动摇,当年8月8日包头稀土论坛上都说稀土形势大好,许多企业老板欣喜如狂,半年挣了好几年的钱,大片声音要保持稀土价格的高位运行。我说“不可能,别说高位运行,中位也不会持续很久,”实践证明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到2014年4月21日,三年不到,价格大跌,稀土行业协会给我手机上发来的4月21日价格,镨钕氧化物下跌75%,镨钕金属下跌75%,氧化钕下跌87%,氧化镧下跌87%,氧化铈下跌90%,几乎所有的价格都下跌75%以上。应该说都处在价格低位了,有的已经跌破了2011年1月起涨点的价格。有的还高于当年1月的价格,现在的价格总的说来是不高了,但市场交易惨淡,这是因为下游企业受到了重创,短期难以恢复,市场还有一种惯性,所以还有下行空间。特别是镨钕金属,是稀土价格的风向标,是稀土产品中最活跃和占价值比重最大的产品,目前每吨约42万元,还有较大的下行空间,其他产品也有下行空间。总的看来,价格还未到底部的“价格低迷”阶段。要经历一段痛苦难熬的时期,市场才能渐渐恢复和活跃起来。 怎样的价格才算是合理的稀土价格呢?前面说到我国稀土行业有它的特殊性,一是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充分利用资源,稀土产业快速发展的单向性,另一个是稀土产业链的密切关联性,从稀土产品到稀土新材料再到终端应用产品是一条非常紧密的产业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合理的价格应该是合作共赢的价格,过去有专家计算过,从冶炼产品到材料再到终端产品其产值是以1:10:100的几何级数据增加,上游企业挣1元钱,到下游企业可能会变成100元,市场扩大了,上游企业就会有更多的利润,上中下游可以按4:3:3进行大致上的分配,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的价格,也许就是比较合理的贴近市场规律的稀土价格。 6.稀土环保难不难?难在哪?如何解决? 稀土环保问题都认为是个大问题。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难在哪里?首先是企业不重视,企业领导的观点是抓经济效益,总是说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而忽视对社会的责任,最近看到中国冶金报登了上海宝钢提出了企业要以“价值”为中心,宝钢去年以盈利一百多亿元居钢铁行业榜首。而宝钢厂区又是一个花园工厂,而有些稀土企业总是不愿多下力量在环保上,造成稀土行业成为三废污染的重灾区。其次是环保部门执法不严,存在腐败现象。有些稀土企业都有三废治理设备,但不常运转,或不能正常运转。当环保部门检查时,就把治理设备运转起来,检查完了,就停下来。或者白天运转,晚上停下来。这些现象很普遍,也很严重。环保部门也知道这些情况,也听之任之。一是吃了咀短,拿了手短;二是管不了,地方政府不撑腰,为了地方的GDP,政府表现姑息。最后是政府的一些环保政策缺乏关联性,表现在稀土行业中的放射性元素钍的防护和污染问题,从防护和三废污染方面出发,要求很严格,对排放和产品的放射性标准都有明确严格要求,但对于钍的回收和生产都有严格的限制,不能随意生产和销售,也没有收购和储存的政策,以致钍的放射性污染成为稀土生产的重要问题和难题。 稀土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能不能较好的解决呢,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1)首先是矿山开采的环境问题,对于北方轻稀土开采的矿山问题不大,都可以做好,主要是南方离子型矿山开采时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的破坏比较严重,要解决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坚持原地浸出,禁止堆浸。对于地质条件目前还不适宜采取原地浸出的矿山,暂时不采;二是严格控制离子矿的产量,自然界轻稀土和重稀土的资源比例约为98:2。我们目前重稀土离子矿的产量占30~40%,以致于重稀土的代表元素高纯氧化钇的价格每吨只有5万元左右,而中钇富有矿的价格是每吨20万元,主要是轻稀土(Pr、Nd、Eu、Tb)的价值。而我国轻稀土资源很丰富,离子矿中的轻稀土元素尽量从轻稀土资源中提取,特别是高钇矿更要少采。认真做好这两件事,南方离子矿开采的生态保护问题一定会有极大的改善。 2)选矿的尾矿处理 目前国内主要是轻稀土矿的选矿尾矿,主要是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四川冕宁和山东微山矿,稀土选矿的尾矿的一个特点是残留了少量放射性元素钍,造成了对环境的特殊污染,要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做到稀土选矿时的稀土精矿的高回收率,因为钍元素绝大部分是与稀土共生的,尽量把选矿回收率提高到尾矿中残留的稀土中的钍含量达到排放标准。而目前大部分选矿厂的回收率不高,如何提高稀土精矿的回收率,我在《稀土报告文集》一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提出了萃取串级理论应用于选矿的选矿串级理论,可以达到人们所希望的回收率。在工业试验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其次是在选矿时尽量做到稀土矿物和其他矿物的综合回收利用,达到无尾矿排放,或无害尾矿用于建筑材料等,做到无尾矿排放,白云鄂博主、东矿基本上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参看《稀土报告文集》。四川冕宁稀土矿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冕宁稀土矿的尾矿中还含有重晶石、萤石、方铅矿、钼矿等。这些矿物都有回收价值,而且都能够得到回收,最后的尾矿可用于建筑材料,做到无尾矿排放和堆存,也无需建设尾矿库,同样微山矿也可以照此处理。 3)关于稀土提取分离企业的三废污染问题 提取分离主要是精矿分解制取氯化稀土和由氯化稀土经萃取分离制取单一稀土氧化物产品。关于萃取分离工艺基本上不产生废气和废渣,产生的废水也比较容易处理,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这里主要谈精矿分解的三废污染问题。 首先谈谈冕宁稀土精矿的分解工艺,冕宁稀土精矿品位高,是纯氟碳铈矿,稀土品位达到70%左右,一般采用氧化焙烧-盐酸浸出-碱分解联合工艺制取少铈氯化稀土和铈富集物。前者供萃取分离生产单一稀土氧化物,后者供生产稀土中间合金,即稀土硅铁合金。该工艺不产生废气和废渣,需要治理的是碱洗废水,需要处理排放。另一个是钍没有得到回收,必须回收成钍富集物,进行储存。 其次谈谈白云鄂博稀土精矿的分解工艺,稀土精矿品位含50%REO,采用浓硫酸焙烧工艺,酸用量达到1:1.6~1.8。高温焙烧产生大量含氟和含二氧化硫气体,难以处理,采用碳铵沉淀碳酸稀土,产生大量氨氮废水,也难以处理。由于钍被高温焙烧被固死在渣中,产生大量含放射性废渣。根本无法处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精矿品位低,精矿中稀土矿物纯度只有70%左右。30%是杂质矿物如萤石、铁矿物、硫矿物、铌矿物、钡矿物等。这些杂质矿物必须以三废形式排放,只有采用高品位稀土精矿彻底改变工艺,才能解决包头稀土企业的三废污染问题。山东微山矿类似冕宁矿,如能选到高品位稀土精矿,则可采用冕宁工艺。如果选成低品位精矿,则比较难以处理,只能采用碱分解,但成本要高,还要处理大量废水,关键是提高稀土精矿的品位。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使稀土精矿分解工艺不产生三废必须采用高品位稀土精矿,现在包头稀土精矿仍在采用浓硫酸焙烧工艺,尽管提出了三废治理工艺,但难以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而且坚持这种工艺并建设庞大处理设施,毕竟还是一种“末端治理模式”是不可取的,必须建立“污染预防设计”模式,采用新工艺使之不产生三废,这是走向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关键一步,包头高品位稀土精矿的生产已经能够做到。只要坚持冶金工业一贯提倡的“精料方针”,三废污染可迎刃而解。 4)稀土金属和合金生产的环境保护 稀土金属的生产主要是真空热还原法和电解法,热还原法没有太大的环境问题,电解法则会产生有害废气,电解法又有两种,一种是氯化物电解,另一种是氧化物电解。前者放出大量氯气,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污染。很多人认为应该取缔,也有专家认为氯化物电解工艺简单,耗电量低。只要做到氯气回收利用,还是可以采用的,特别是对镧铈金属的生产是比较好的选择。氧化物电解是采用氟化物熔盐体系,没有氯气放出,但有少量含氟气体放出,也要做好尾气的处理。另外,在用干法制备电解质氟化稀土时也有必要注意防止氟的污染。目前生产镨钕金属多用氧化物电解法。 关于稀土合金的生产环保问题主要是指稀土硅铁合金的生产,过去多是采用高炉稀土富渣。稀土精矿(低品位)脱铁渣为原料,在电弧炉中硅铁还原制得,稀土品位约30%。这种稀土硅铁合金主要用于钢中,还可以,而且是大部分用于配制成稀土镁合金,主要用于铸铁中,后来又曾采用冕宁氟碳铈矿硅铁还原制备稀土硅铁合金。前几年镨钕大幅度涨价以后,都不再使用精矿为原料了,改用最便宜的镧铈富集物,主要是冕宁氟碳铈矿生产中的铈(镧)富集物,经电弧炉硅铁还原制得稀土硅铁合金。这一工艺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原料中没有除去的钍,造成合金中放射性超标。因此在湿法冶金企业提供的铈富集物必须经过除钍工序,使放射性辐照强度小于每公斤一千贝克。如果都采用铈(镧)富集物作为稀土合金的原料,则建议采用金属配兑法,先把铈(镧)富集物经电解制成金属,这将是最环保的工艺,产品质量和回收率都会很大的提高。 5)关于放射性防护问题 由于稀土矿物中都伴生放射性钍,在稀土产品和三废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钍。人们对放射性污染很是敏感,因此在稀土生产中必须重视放射性防护和污染。首先,要确定稀土企业必须要回收稀土精矿中的钍,制成富集物或中间产品。有利于堆放和进一步加工利用。其次,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放射性标准,在产品和排放物中一定要达到规定的标准。再其次,在生产过程中的富集区要加强劳保防护。最后,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钍富集物的堆放、运输、加工和产品销售及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7.国外稀土资源封而不采,是为了购买便宜的中国稀土? 上世纪国外主要的稀土生产国是: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苏联)。美国曾经是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稀土消费国。最大的生产公司是美国钼公司。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为环保问题而停止了芒吞帕斯矿山的稀土开采,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稀土产品的竞争,基本上停止了稀土的生产。法国罗纳普兰克公司拉罗歇尔稀土分离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稀土分离厂,分离能力为1万吨氧化稀土。该工厂长期购买澳大利亚的独居石精矿为原料,后来因环保问题改用中国的氯化稀土。后来因成本高难以与中国稀土产品竞争,转向到中国投资建设稀土厂,建有包头罗地亚和溧阳罗地亚稀土厂。澳大利亚的稀土矿山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了产。日本稀土厂早期主要是从美国、马来西亚等国购买原料,后来又从中国购买氯化稀土和离子矿,进行稀土分离成单一产品供国内需求,并出口一部分。后因中国稀土产品的竞争,基本上停止了稀土生产。俄罗斯(苏联)过去基本上是利用本国稀土资源进行生产。苏联解体以后,稀土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俄罗斯仍然有工厂在生产。 国外稀土矿的停产是由于失去了市场,这不是国家行为,而是市场经济行为,是企业行为。生产稀土和应用稀土是不同的企业,没有政府的指令和控制,可以认为是国外稀土工厂的停产和矿山停产是被中国企业挤垮的。中国占据了绝大部分世界市场有什么不好呢? 有人说中国稀土便宜了,宝贵的资源便宜了外国人。的确,我国稀土产品比美国、法国、日本的都便宜,要是一样能挤垮人家吗?回顾一下,中国出口的产品有哪个产品不比国外的便宜,中国的光伏产品占领了美国市场,浙江的打火机垄断了欧洲市场。中国钢铁产品,机电产品,大量的占据国际市场不都是我国的产品价格优势吗?连我国出口的坦克只有美国、德国等国家的1/3的价格。价格是低些,但我们是挣钱的,稀土出口更是挣钱的。稀土企业历史上只有1990年至1991,因为“六四”政治风波,国外制裁我国,一夜之间停止稀土出口合同,致使少数稀土企业出现亏损,中国进行了三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在其他的年份里,稀土企业都是很挣钱的,有的年份是挣了大钱的,这就是为什么出口配额炒到十万、二十万一吨,既然能挣钱为什么不出口呢?国外占便宜了,国外不占便宜能做成买卖吗?市场经济是合作共赢的事,有人说要保护宝贵的资源,我国稀土资源十分丰富,可用几百年,现在不多挣点钱更待何时。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月球表层稀土资源为225~450亿吨,可以说稀土资源是用不完的,开发月球资源用不了100年。 有些人总是要求国外开发自己的稀土资源,经过这场“稀土暴涨又暴跌”以后,国外开始开发自己的资源,美国钼公司恢复了生产。2013年销售稀土1.3万吨;莱纳公司在马来西亚利用澳大利亚资源生产稀土,2013年生产741吨(REO),销售409吨;阿拉富拉公司诺兰稀土项目,位于澳大利亚北部,也在运营计划生产2万吨REO;阿瓦隆稀有金属公司已与苏威公司签订合同,阿瓦隆生产的稀土精矿运往法国拉罗歇尔稀土分离厂,苏威公司购买高纯稀土氧化物产品;土耳其的贝列科瓦稀土矿也在计划开采建厂。国外稀土资源开发,国人看来应该是好事,这几年很多人希望这样。然而国内稀土企业的高管们又开始发愁了,说国外稀土产品会冲击国内市场,稀土价格又要下行了,稀土企业的日子又不好过了,到底是狼来了还是“朋友”帮我们保护稀土资源来了,这是小学生很难答的是非题。 其实国外稀土资源是掌握在企业手里,有利润就开发,没有利润就不开发,卖矿也可以。国外的铁矿石不是都卖给中国了吗?中国有的大钢铁公司都购买了国外的铁矿山,最近中国五矿公告,花近60亿美元收购秘鲁邦巴斯铜矿,实际上国内已有人到蒙古、吉尔吉斯、越南、缅甸出国去寻求稀土资源,因此我不认为国外是为了买便宜的中国稀土,自己的资源封而不采。我们可以卖高价吗?但不要禁止出口,如果是因采稀土破坏了环境,那我们在环境保护上下力气,甚至也可以封而不采,这与出口关系也不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绝大部分稀土资源已经是被开采出来,堆置在那里,任其风吹雨打,遭受损失,污染环境,在保护资源的幌子下不去利用,不去开发,又不愿出口,捧着金饭碗,拿着打狗棍,这不是智慧的表现。 8.稀土整合重组六大集团是喜还是忧 为了“贯彻落实国发[2011]12号文件精神”,《中国稀土—2013》文中介绍,“稀土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包钢、中铝、五矿、赣州稀土、广东稀土和厦门钨业6家企业(集团)为主导的格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稀土产业本来是一个小产业,工厂规模也不大,全国稀土资源产业的总产值也不到500亿元,连一个较大的钢铁企业都不如,全国每年稀土资源的矿产品仅仅十万吨(REO),还出现产能过剩,而整合的6(马鹏起 吴玉良) |
|
返回>> |